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的生物安全体系思考

2020-03-31

作者: 

产业科技部/上咨经济发展研究院科技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体系产生了重大挑战,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上海投资咨询公司建议从七大方面,全面健全国家相关生物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2020年新年伊始,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暴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迅速打响。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果断、强力、周密的防疫措施,对疫情控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体系产生了重大挑战,反映了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早期监测预警、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科技投入与科研工作积累、医疗资源供给和战略储备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能力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本文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全面健全国家相关生物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一、建立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并提升至国家战略,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防治

一是将生物安全体系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等级。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重大传染病疫情、生物恐怖主义等生物安全威胁不断显现。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应将生物安全体系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实施国家主导、科技支撑、体系应对、全民动员的总体国家生物安全战略。

二是建立健全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生物安全体系和管理经验相比,我国在生物威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科技支撑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建议尽快构建更为完整的“多元分层”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包括制定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动物疫病增加应对机制;完善基因组学、合成生物等新兴技术应用规范;生物实验室泄漏事故、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破坏等生物安全重大问题的应对体系。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依法防治。为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应进一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预案,同时基于预案制定一系列的操作导则和相关标准,并统筹协调开展相关应急力量的预案演练、评估。

二、全面深化改革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改革公共卫生和日常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标准规范,减少管理层次。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制系统在国家卫生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强化疾控中心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确立和强化中央、省、市、县四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职能,并通过立法明确职责。简化和规范各层次操作流程。进一步加强日常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预警监测。

二是完善“预防-主动”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将相关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形成多部门协同的组织架构,相关政府及职能机构应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检验检测机构等专业机构的强关联,扩大应急管理体系的覆盖面,并进行常态化管理。

三是优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长效防控机制,强化政府职能,形成卫生和疾控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联防联控,集组织管理、监测预警、防控治疗、物资保障、科研攻关、信息发布、舆情管控于一体,高效且有序的应急防控体系。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

三、持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研布局和基础能力建设

科技是发现疫情、应对疫情、战胜疫情的支撑性力量,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持续加大投入。

一是加强科技投入,持续部署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科研专项。持续开展“传染病和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加强针对病毒的基础研究,开展传染病发生、发现、确定的系统性整合式联合攻关。持续开展冠状病毒和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手段、防治药物研究,加强通用预防疫苗和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加强应急防控专业医疗设施设备、便携式医疗设施设备的研制。

二是加快国家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化高等级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集聚资源,实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应加快相关生物安全和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组建,全面开展病毒、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药物、新型药物和疫苗研发。同时加快建设快速药物筛查系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高水平高校及科研机构布局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BSL-2和BSL-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全国生物安全行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积极促进信息流通共享、成果转化及国际合作。打通流行病学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机构的交流渠道,加强地区间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的研究成果交流和推广。加强与世界各国和WHO、FAO、OIE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和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大研究机构间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有效共享,开展全球机构参与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发动全球智慧。防止新发突发传染病输入和输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发出中国声音,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和提高应对能力。

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全面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规划布局区域应急医疗场所。根据人口密度和区域分布等特点,在部分城市布局类似“小汤山”和上海市临床公共卫生中心的应急医疗场所,根据“平战结合”的需求,科学定位,设计合理规模并预留扩展空间。注重学科建设,特别是传染病防治学科等,加大科研、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生及护士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快速响应、技术过硬、装备一流的专业应急队伍,并建立和完善应急动员体系。提高并持续保障公共卫生职业相关人群的待遇和地位。

五、建立完善防控物资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由卫生部门牵头,根据医药物资储备物品种类(病人防护用品和设施、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等)、可保存、生产速度的性能特点,评估生产能力形成应急储备预案。建立应对重大疫情和灾害的紧急采购制度。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切实保障重要应急物资科学的、合理的动态储备量和及时更新补充。完善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物资储备和生产企业信息登记管理,建立完整的物资和产能数据库。拓展国际物资采购渠道等方式,加快资源整合和市场补充,形成科学完备的国家公共卫生储备制度和应急保障能力,将“互联网+供应链”上升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六、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

着力提升政府部门专业化程度和循证决策能力。建立官方的信息发布平台,主导信息发布,确保公众第一时间获得疫情防控的各类准确信息,让官方数据成为公众最为信任的数据源。重视新媒体、自媒体等手段的运用,加强舆情控制和引导,发挥互联网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心理抚慰作用,在医疗物资流通、信息流通查询、在线问诊咨询、保证民生生活便利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七、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次生灾害研判和应对方案及政策库

一是构建高效务实的次生灾害应对体系。政府应组织全国甚至全世界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外交等相关领域专家,对于不同事件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类别及影响程度进行研判,在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步启动次生灾害应对机制。

二是研究制定综合性应对方案和一揽子政策措施库。包括财政政策、财税减免优惠、金融支持、促进复工复产、稳岗就业等政策,并加快启动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提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应用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鼓励远程政务服务、网络电商、居家灵活办公、线上视频娱乐等“新经济”的发展。

RELATED

 / 相关文章

风险与不确定性——兼及对不确定性研究的初步思考

从风险管理实务中的“风险”定义出发,辨析后认为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界定风险为“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日益成为这个时代显著特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克服对确定性追求的天性,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转向“在不确定性中认识和把握不确定性”,实现对不确定性的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把握。本文以对中国风险管理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组织(ISO[[[]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和COSO[[[] COSO 即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缩写,中文译为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有时也被直译为美国科索委员会(如中国财政部2013年出版的第二版《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即采用的直译方式)。]])对“风险”的定义说开去,辨析风险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然后从社会学视角对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初步讨论。

05-19

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专题研究

2022年,面临稳增长、稳投资、稳预期的重任,需要及时聚焦热点、化解难点,做好前瞻布局,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长期服务于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经验,聚焦固定资产投资主线,研判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规模、热点和布局,以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助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04-17

当前上海投资拉动政策研究

本文立足当前形势对上海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以及经济恢复挑战,深入研究上海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现有投资拉动经济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全域支持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两大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助力上海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03-18

专利导航模式在产业领域的试点实践思考与建议——以某区工业设计领域为例

近年来,知识产权、专利数据越来越多次在国家层面进入大众视野,专利导航日益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某区工业设计领域为例,详解专利导航的模式与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02-07

2021上海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沪ICP备05009749号-1

信访专线及邮箱:021-33050117   jjjc@sicc.sh.cn

技术支持:coolsite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