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环境 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滨水区域典型发展地区策略研究

2020-06-30

作者: 

徐美卿(规划研究部/上咨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中心)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类就缘水而居,滨水地区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区域,据统计全球1/2的人口都聚集在沿海200公里的范围内,因此滨水区域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滨水区域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不同类型滨水区域的发展特点、发展模式,为城市滨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范围及类型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类就缘水而居,滨水地区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区域,据统计全球1/2的人口都聚集在沿海200公里的范围内,因此滨水区域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滨水区域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不同类型滨水区域的发展特点、发展模式,为城市滨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范围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为城市的滨水区域,是指与海洋、河流、湖泊毗邻的区域,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是水陆统筹发展地带,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1~2公里范围的城市陆域空间。

(二)滨水区域类型划分

根据城市滨水区域的发展过程及开发程度的不同将滨水区域分为四种发展类型——未开发地区、生态保护地区、新开发及提升发展地区、改造复兴地区,不同的发展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见表1)。

考虑到研究是为滨水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对于生态保护地区、未开发地区不做研究,仅对改造复兴地区、新开发及提升发展地区进行研究。

二、改造复兴类型滨水区域发展研究

以芝加哥滨水区域为例,总结其滨水区域改造复兴发展模式,为滨水区域开发提供参考。

(一)城市概况

密歇根湖是北美五大湖之一,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流域聚集了1200万人口,是美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该湖区周边区域以农业和森林为主,是美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带、旅游风景区和工业基地,并依托自然条件,建设了众多港口。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也是五大湖区最大的都市区,其最初的发展得益于密歇根湖和芝加哥河便利的水运条件。芝加哥1833年成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20世纪初,芝加哥特别是沿密歇根湖地区,成为热门的商业、工业和交通发展中心。

(二)滨水区域发展

芝加哥滨湖区经历了快速发展、灾后重建、繁荣发展、市区衰败以及复兴发展五个时期,尤其经过近20几年的发展,滨湖区已经发展成为芝加哥最繁华的区域,成为芝加哥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

20世纪50年代起,芝加哥中上层居民逐渐开始向城市郊区迁移,导致中心城区很多地段衰落和贫民化。1958年制定了芝加哥综合规划,对土地利用、公共建筑、环境、交通等方面进行了规划,期望经济更好的发展,居民生活更为舒适、健康。1973年制定了城市中心区域规划,提出北卢普区重新发展、海军码头复兴以及迪尔伯恩公园建设等,期望通过一系列改造重塑芝加哥城市的历史地位。1983年对城市核心区进行了规划,提出建设坎博斯博物馆、扩建麦科密克展览中心、建设湖边公园、发展西卢普区等。通过实施了一些复兴衰落街区、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及沿湖、沿河城市景观项目,芝加哥中心区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步发展成为集办公、商业、娱乐、文化艺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区域。该区域面积仅占全市的1%,却集中了全市约1/6从业人员,被誉为“世界最富有的地区”“世界最繁忙的地区”。从地区改造复兴前后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服务业从业人员大幅增长,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从业人员的变化表明,芝加哥中心区域产业结构在改造后也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20世纪初以来,芝加哥从最先的核心滨湖区的规划建设,再到其周边公开空间(如公共绿地、公园等)的开发,都不断地从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等角度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策略,对芝加哥滨湖区发展进行不断探索,确保滨湖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资源策略

芝加哥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排放,1985年通过阻止雨后向密歇根湖排放污水来保护供水;随后在密歇根湖中建设新的取水工程,成立了芝加哥市卫生组织,负责建设和维护下水道、运营污水处理厂等;开创芝加哥调水工程,即供水取自密歇根湖流域,废水排放到密西西比河流域作为一个循环过程等,从而保障航运安全,提高水速,改善芝加哥地区的水质;同时签订《五大湖宪章》标准来制定水分配决策。

  1. 环境策略

芝加哥规划侧重在对滨湖地区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相关的规划法律也多与湖滨地区环境保护有关(如滨地区保护大纲、芝加哥区划法、密歇根湖以及芝加哥湖滨地区保护条例等):要求保护芝加哥湖区两岸亮丽景色及其开发资源;利用高效率的能源;减少有害物质排放;促进绿色开放空间的建设等。

  1. 交通策略

进入20世纪后,芝加哥湖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水运逐渐被铁路及公路运输替代,城市拥挤、交通状况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芝加哥湖区尤其中心区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元化出行方式,同时打造立体化道路网络,建设无缝换乘等来解决交通问题。

  1. 经济策略

结合美国经济发展特征,芝加哥湖区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来加强其经济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是芝加哥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定的“芝加哥规划”提出该湖区应从传统工业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展览会议产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及餐饮业、零售业、制造业、教育服务业、信息业等。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市中心的经济增长,完善了芝加哥滨湖区作为城市文化、娱乐、旅游中心的环境。

三、新开发及提升发展类型滨水区域发展研究

以新西兰昆斯顿滨湖区域为例,总结其滨水区域提升发展模式,为滨水区域开发提供参考。

(一)湖区概况

昆斯顿湖区包括瓦卡蒂普片区和瓦纳卡片区,包括瓦卡蒂普湖、瓦纳卡湖、哈威亚湖以及周边一些旅游小镇,属于昆斯顿委员会管辖。昆斯顿湖区风景优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新西兰户外运动的首选之地。昆斯顿湖区的发展与淘金历史密不可分,1862年金子的发现,促进了该地区淘金的热潮,金矿开采衰败以后,该地区进入缓慢发展期。1986年成立了昆斯顿湖区委员会,从此该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二)滨水区域发展

昆斯敦湖区1947年开设了第一家滑雪场,自此旅游业逐步发展,尤其昆斯顿湖区委员会成立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常住人口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不足1万人口增长到2006年的2.3万人。旅游人口增长更为迅速,至2001年旅游人口已经达到400万,2006年旅游人口接近500万。当地每天接待的游客几乎与当地人口总数相当,旅游业发展非常好,成为新西兰的旅游胜地。居民收入水平也明显提高,1996年大多数居民人均收入在1万~3.5万美元,而2006年大多数居民人均收入在2.5万~7万美元,而且昆斯顿湖区高收入人群明显高于新西兰平均水平。

皇后镇及其周边区域是昆斯顿湖区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区域,曾被多个国际旅游杂志和旅游组织评为“最友好的外国城市”,名列“世界最佳城市”前二十位,并享有“冒险之都”的声誉。皇后镇及其周边区域开发了很多旅游项目,既有市区内的旅游项目,包括各式各样的购物场所、酒吧、咖啡馆等,也有种类繁多的户外运动项目,滑雪、滑冰、蹦极以及各类空中探险、峡谷探险等。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的住宿要求,皇后镇及其周边区域开发了许多酒店,各类旅店有300多家,提供上万个床位,并建设了国际机场。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1.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合理的经济发展和激励政策,如鼓励公共投资,有助于激发该地区的市场投资;在商业领域,设有奖励资金,鼓励商业发展;鼓励开发权转让,以帮助更好地保护农村土地和历史文物建筑,从而更好地发展湖区的旅游业。制定了致力于生态环境健康下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计划,如瓦纳卡可持续发展商业计划、昆斯顿湖区可持续发展商业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实践360计划等,提出以保护环境为主、适当发展旅游业和配套商业、实现湖区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2.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成立瓦卡蒂普野生针叶控制组织(WakatipuWildingConiferControlGroupIncorporated,WCG),控制野生植物的蔓延,保护昆斯顿湖区原有的自然景观风貌和生物多样性,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提供水、空气和土地等污染的投诉服务热线,提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成立基因工程,营造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加强群众对保护湖区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立法,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例如,1991成颁布的《资源管理法》,明确规定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控制或减少破坏环境的发展行动,以满足后代的需求。

3.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策略

根据瓦卡蒂普和瓦纳卡两片区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征,在符合昆斯顿湖区委员会已定的标准下,要求各区独自成立组织机构来管理其各项的合理发展。例如,两区分别成立了瓦卡蒂普旅游者组织和瓦纳卡旅游者组织,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此外随着瓦卡蒂普片区旅游量的逐渐增多,游客运输量加大,该区构建了瓦卡蒂普航运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航海运输的开发力度。

四、滨水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结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不同类型滨水区域的研究,建议滨水区域应以生活性功能为主,生产性功能为辅,发展集约型的服务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造复兴类型的滨水区域,若位于滨海或者滨湖地区,经过改造后一般生活、生产功能兼顾,除发展居住、旅游等功能外,大多保留了港口的功能;若位于滨江(河)地区,经过改造后一般以生活性功能为主,原先的内河码头大多改造成旅游观光码头或公共活动空间。新开发及提升发展类型的滨水区域,若位于滨海地区,在发达国家以生活性功能开发为主,主要发展旅游、居住等功能,在发展中国家则以生活和生产功能并重,发展居住、工业、港口、旅游业等;若位于滨江(河)和滨湖地区,则主要发展生活性功能,以旅游、居住为主。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

各种类型的滨水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同的环境问题,即滨水区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寻求滨水区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均非常重视滨水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多滨水区域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加强立法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滨水区域的有序开发。例如,北美五大湖区通过《五大湖区湖岸管理项目(CMP)》来协调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新西兰昆斯顿湖区则通过资源环境法、供水条例等来确保环境的保护;针对我国太湖流域的开发利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保障太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的有序利用。此外,在滨水区域开发中,还非常注重资源策略、环境策略的制定,通过建立监测监督机制,制定相关措施,保障滨水区域的可持续利用。

(三)空间可持续发展

滨水区域开发侧重于生态性开发利用,注重空间利用的可持续性。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强调滨水区域的开放性,通过拓展公共滨水空间、休闲步道等,提升滨水区域的“亲水”能力。城市外围区域则根据滨水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滨海、滨湖地区大多开发成为城市新区,或者旅游区、生态湿地公园等,滨河(江)地区则开发为风景旅游区、水利风景区等。在滨水区域开发中要注重流域的协同发展以及水陆空间统筹发展,滨江(河)地区要注重两岸及上下游区域的协调发展,滨海区域和滨湖区域则要注重环海、环湖区域的协调发展。注重滨水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滨水区域交通融入全市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滨水区域空间的外向延伸。

参考文献

①黎文勤.城市滨水空间及其环境的美学分析[D].南昌大学,2010.

RELATED

 / 相关文章

风险与不确定性——兼及对不确定性研究的初步思考

从风险管理实务中的“风险”定义出发,辨析后认为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界定风险为“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日益成为这个时代显著特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克服对确定性追求的天性,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转向“在不确定性中认识和把握不确定性”,实现对不确定性的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把握。本文以对中国风险管理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组织(ISO[[[]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和COSO[[[] COSO 即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缩写,中文译为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有时也被直译为美国科索委员会(如中国财政部2013年出版的第二版《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即采用的直译方式)。]])对“风险”的定义说开去,辨析风险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然后从社会学视角对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初步讨论。

05-19

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专题研究

2022年,面临稳增长、稳投资、稳预期的重任,需要及时聚焦热点、化解难点,做好前瞻布局,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长期服务于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经验,聚焦固定资产投资主线,研判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规模、热点和布局,以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助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04-17

当前上海投资拉动政策研究

本文立足当前形势对上海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以及经济恢复挑战,深入研究上海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现有投资拉动经济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全域支持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两大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助力上海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03-18

专利导航模式在产业领域的试点实践思考与建议——以某区工业设计领域为例

近年来,知识产权、专利数据越来越多次在国家层面进入大众视野,专利导航日益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某区工业设计领域为例,详解专利导航的模式与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02-07

2021上海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沪ICP备05009749号-1

信访专线及邮箱:021-33050117   jjjc@sicc.sh.cn

技术支持:coolsite360